在所有的看走势的技术中,V型反转无疑是最让人期待的。因为,每当V型反转的出现,对于个股或者大盘来说都是以个较位有力的上涨。因为这种走势是市场持续低迷时,投资者十分向往的。
在这种反转上涨过程中,个股表现通常非常惊人,涨幅非常大,而且在短期内就有急速的拉升。在这里,我们就大盘V型反转和个股V型反转两种情况进行分析。
就大盘走势而言,出现V型反转主要是前期股指过度急跌导致的,它能在短期之内出现惊人的上涨。此类行情往往在发生之前就有较大的跌幅,继之出现超跌,之后在一些利好消息的刺激下开始报复性反弹。也就是说,它是由于累计亏损巨大导致的、有内外双重因素刺激的反弹行情。而且,在初期阶段,市场几乎所有的个股全都出现大幅上涨的走势,不久之后个股走势分化,但会出现持续上涨的主流热点,投资者只要抄到了底部,就可以获得十分丰厚的收益。
就个股情况来看,V型反转更多是由于突发性利多引发的上涨,一般都是有改变上市公司基本面的重要信息突然公布,而在此之前其股价并没有特别的反应,在消息明确之后股价往往持续涨停。此类例子非常多,如历史上的国金证券、安信信托,以及近期的外高桥都是如此。其特点是利好属于突发性,事前保密性极强,因此当信息公布时,股价反应极为强烈。或者是之前股价虽有所反应但并不充分,因利好的力度极大,前期上涨不足以反映公司基本面的变化,当信息公布时,股价便急速上涨。当然,也有一些V型反转个股是技术上的炒作,是主力资金借助短期题材进行疯狂的拉升,介入的主力资金往往是快进快出。但一般说来,V型反转多数还是由于重大利好刺激而引发的行情。
投资者对大盘和个股的V型反转应区别对待。如果是前者,投资者一般都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个股品种的选择,而且此时几乎所有的个股都有机会,投资者可积极参与建仓。因为后市往往会快速拉升,会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一次力度较大的上涨行情,因此,初期就应介入;如果是后者,其机会比较难把握。因为许多个股往往连续涨停,不给机会,但涨到相当幅度、投资者有机会买入的时候,一般来说就是风险较大的时候。
但此类个股有两种机会:一种是如果第一个涨停不坚定,投资者可积极参与;一种是当上涨一波后有短暂的调整,之后会再度发力发起第二波冲击,因此在中期调整时可积极介入。但此类情况不太多,因为它需要非常大力度的利好刺激。
总体而言,无论是大盘还是个股的V型反转行情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,都具有突发性。但相对而言,对大盘走势的预测还有一定的脉络可寻,即股指往往跌到非常低的位置,市场被严重低估,此时只要有任何利好就会成为刺激市场反转的导火索。
所以,在股市找那个大盘快速反转的前提是出现了超跌。另外,个股要高度的关注企业基本面的变化。“涨停股”的操作风险一般体现在了这几个方面,一个是“利好风险”自利好见报日起至股价跌停日止,在此期间账号市值大幅度跑输指数和其他个股的操作风险;第二是“形态风险”看似形态变好之后再买入存在的补跌风险,第三是“利空风险”因为业绩预亏等利空消息导致了股价急挫给投资者带来的投资损失。
“跌停股”的确属于高风险投资品种,所以务必引起高度警惕,尽量做到能避则避。但“跌停股”也有自身的运行“规律”,只要心态良好、操作得法,也能有效回避其中的操作风险。不妨从三方面入手:
首先是“防”对于未来业绩不够明朗、“利好消息”频繁见报的公司应选择回避,尽量不要买入。实际操作中,一些潜在的“跌停股”大跌前往往有大量“利好消息”出现在公众面前,公司业绩、机构持仓、主力进出似乎都没有出现“变坏”迹象,更找不到“不看好”的理由,所以不仅不应卖出而且应该买入。但实际上,此时投资者不妨多长个心眼儿,对那些业绩不明、“利好”多多的公司,采取“防”字当先、反向思维的策略,把问题和困难想得复杂些显得尤为重要。
其次是“忍”利用技术形态走稳、短线走势强劲之机选择观望,尽量不要增仓。不仅没有买入的投资者对于业绩不明、“利好”见报的公司应选择回避、不要买入,而且已经持有相关公司筹码的投资者在形态走稳、短线趋强时同样不应盲目补仓。不少投资者在证券交易时都有根据技术形态、选择趋势交易的习惯,实际上类似的漂亮形态成为投资陷阱的几率非常高。面对漂亮图形,正确的做法是:一旦发现潜在的“跌停股”,不仅不能以从众心理进行“同向交易”,而且应尽量利用技术形态走稳、短线走势强劲之机进行“逆向操作”。即使做不到高抛,也至少要确保不在高位追涨补仓。而要做到这一点,离不开必要的“忍术”保持适度警惕,不被一时的强势形态所迷惑。
最后是“溜”一旦发现潜在隐患、存在跌停可能,应果断选择退出,尽量做到快速离场。就短线而言,“跌停股”的最大风险在于跌停前后数个交易日。虽然就多数“跌停股”来说事先都难有征兆,但在某些情况下“跌停股”也会在跌停前的盘面中表现出一定的“疲态”,被投资者所发现。因此,当发现相关股票出现风险隐患、存在跌停可能时,只要力戒幻想、果断出击、及时卖出、减轻仓位,做到“该收手时就收手”,就能有效回避“跌停股”的跌停风险。